全部 我的作品
离人 ——读《游子诗》有感
教师投稿
957次阅读
包华 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小板桥小学 1(1)班
离人 ——读《游子诗》有感 萱草生堂阶, 游子行天涯。 慈母倚堂门, 不见萱草花。 一个“倚”字,读起来让人心酸。想必那也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母亲,望穿秋水,却不见孩子归来吧……人长大了,总是要上路的,繁杂的尘世,那么多事情涌来,那门前的老母亲还有多少时候能够想起? 年轻时候好友经常这样问,如果可以变成某种动物或植物,你选择什么?我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:”鸟!哪怕是一只麻雀。因为鸟是最自由的动物了。” 事实也恰恰如此,2008年我飞到了离家最远的地方,独自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上陌生的人和物。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勇气,或许是实习生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感到真的很无望,或许是鸟类的意识在生命中再次萌生,又或许想寻个出路……总之,在那两年中自己是忍受着多么大的孤独面对每天的生活。常常躺在床上独自一人想家想到落泪,常常怀念生命中出现的人,常常回忆七岁以前的童年时光,常常拿自己的性格进行剖析,常常忍着感冒发烧以至于两年从未打过一针或者吃过一颗外国药片,常常周末在宿舍关两天,每天只吃一两顿饭……好在,还有家人和好友的理解。 十年前工作时,我依然像只鸟,似乎安于现状,却时时刻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幻想,不断假设着自己从事的是其他工作或者具备着某种技能。其间,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件,至此,我的人生也随着2008年离开而显现出巨大的改变。 如今,我深知我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,不那么平坦,不那么顺利,不那么尽如人意,可是又恰恰是我自己选择的。身边周围的朋友已然过上了富足无忧的生活,可是我却仍然是母亲口中数落的那个孩子。虽然时常强忍着泪水,可是我无法反驳什么,因为是我自己选择的。命运真的是很奇怪的东西,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脾气秉性,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历程,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选择。 今天,当我突然又想到同学问我的这个问题时,我的答案好像又变了。我想成为一棵树!没错,是一棵树。稳稳扎根于地下,将根系延伸到土壤的深处,可以自信地昂首,可以感受风划过叶片的温柔、可以抬头仰望蓝天和太阳,也可以伴着虫鸣低唱浅吟,甚至可以开满一树的小花,站在母亲每日走过的路边……
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(昆明赛区)
“弟子”感言
教师投稿
241次阅读
童玉梅 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双桥中心学校 2(3)班
停下笔,合上书,认真地又把《弟子规》读了几遍后,内心又增无限感触!有种莫名的感动,也仿佛心灵又得到了一次隆重的洗礼。人生活中德行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几乎包含在了这短短的 1084个字中,点点滴滴的教人做人、做事。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在学《弟子规》,并且很多都成为我们的惯常言行,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,“父母呼,应勿缓、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。”“晨必盥,兼漱口;便溺回,辄净手。冠必正,纽必结;袜与履,俱紧切……”小时在父母长辈的循循善诱中我们早已熟懂了,只是他们没有像这样三字一句文本化的教学给我们,它已转化成人们的日常道德行为的规范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传袭,我们就是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获益。现今又以文本的形式系统的学了一遍,感觉真是不同。 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作者是清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,后来清朝贾有仁修订改变《训蒙文》,并改名为《弟子规》。所谓“训蒙”就是教育童蒙,使他们从小就知书达理。《弟子规》就是古代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,我们的先辈就用这么好的书从小孩教育起,怪不得中国自古就被称为“礼仪之邦”。 《弟子规》总叙说:“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悌,次谨信,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。”意思是做学生的行为规范,就是圣人的教训;首要的是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兄长,其次是要谨慎诚恳地照礼的要求去行事,还要广泛地爱人,而且要亲近有“仁德”的人。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,非做不可,在此基础上若有余力,更应该努力的学习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术等六艺,各种经典,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。 《弟子规》既把孝悌放在首位学,在此我最想说的也是孝悌方面,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,古人云:“百善孝为先。”一个人能够孝顺,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,有了这份心,他就能好好的去做其他的事,可利自己,也可利益其他许许多多的人。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,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,“孝”应是我们人生的一大重事,我觉得小时候我知道很多,也做得好,但是读完《弟子规》后,我发现我遗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,“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。冬则温,夏则清;晨则省,昏则定。”小时候我是多么听话的乖乖女,父母说什么我都会认真照做,父母责备也会虚心去听从,还很会懂得关心和体贴父母,可时长大反不如小了,好像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什么都想依自己的意志来做,对父母的关爱和谆谆教导视为唠叨,还觉得烦,对父母的爱只会一味索取,而不会想该如何以爱去回报父母,真该反省一下自己。我觉得不仅是我,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重新衡量一下自己,以《弟子规》为标尺。我们应把孝道当成一项大视野,用心经营,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。家,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,孝,就是堡垒下的基石。多一份孝心,家就多一份保障,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孝行把这个堡垒固若金汤。 《弟子规》虽然是古代的童蒙读物,但是我认为它所海纳的人生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,也应该是现代广泛推广与普及的教育读本,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我们应该教授给学生什么东西,我想不只是知识,“德、智、体、美”要全面发展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,这也表明“德育”应为先,中国有着五千年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方法,而这些方法和经验就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教育经典《弟子规》一书中。 《弟子规》并不应只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,现在的成年人也应该接受《弟子规》的教育,乃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。如果人人都按照它上面的做,那将会出现怎样的一个和谐社会啊! 苏东坡有云: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”《弟子规》就是一本值得百回读的书,但我认为它不是“旧书”,而是一本“新书”,一本与时俱进的“新书”。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是过去时,而是现在时,更是将来时,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延续下去!
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(昆明赛区)
月里人生诗里情
教师投稿
571次阅读
胥恬静 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关锁中心学校 2(16)班
天上一轮月,人间万种情。常缺常也满,聚散宜酩酊。 世间山水无数,天上明月只此一轮。新月似钩,望月如轮,由缺到圆,再由圆到缺,循环往复,跨越时空,亘古如斯。圆缺,这浅显的两个字,足够简单,也足够的复杂。 古人们喜欢将明月融化在心中,写入诗词里,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。正因如此,在浩如烟海、恢弘磅礴诗歌里,月亮不再只是一颗高悬天际的星体,也成为了古诗词中一颗“明星”。当我们传诵这些名诗佳句时,不仅可以重温月亮亘古不变的阴晴圆缺,也能与一尊尊激昂跳跃、饱含真情的灵魂进行对话,去领略当时的明月风情和当时的对月情绪,看一次次的聚散悲欢,品一场场彻骨相思,悲一代代的生死轮回。 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此刻的美好是圆;此刻的拥有是圆;此刻的喜悦是圆。皎洁和美丽是月亮给每一个人最初的感触,从最初《诗经》里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”的吟唱,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清幽隽永,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的唯美浪漫,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”的气势恢宏、磅礴大气……这些或清幽、或唯美、或磅礴月下美景往往也会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,“了见水中月,青莲出尘埃。”行走于浑浊俗世,总希望能清净如水中之月,又如洁净的青莲不染尘埃。“天清江月白,心静海鸥知”如明月一般,做一个内心平静的人,感知自己也照亮身边的人。“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揽明月”和“醉月频中圣,迷花不事君”,都将不慕名利、自甘淡泊的风流雅士的高洁理想境界展现在世人们的眼前。但是在很多时候,拥有即是失去的开始,再圆满的故事总会有走向尾声的一天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即使只是片刻的美好,我们也应该尽情的去享受,将这片刻的美好铭记于心,让它成为心底永恒的美好回忆。 “思君如满月,夜夜减清辉”。在古人心目中,爱情、友情色彩的消退就像明月的缺失一样令人无奈、惋惜。柳永在《望汉月》中哀怨道:“明月明月明月,争奈乍圆还缺。”天上的月亮圆了又亏,独守清窗凝望月亮,寂寞漫长的黑夜让人如此惆怅无奈。人间不只情人的分别令人愁肠百结,挚友的分离也是同样地让人摧肝断肠。“"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。”朋友将远去夜郎,好在有朗朗明月与友相共,深切的关怀仍可寄送。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,既然分离无法避免,一昧的伤心难过也于事无补,何妨学学苏轼将豁达之情寄托于月盈月亏中,心中常存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信念。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共勉,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。 人生若流水,相比于跨越时空、亘古如斯的明月,我们的生命的显得如此的短暂和渺小,它也成了世事更迭、生命轮回的永恒见证。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李白用寥寥数语就将时间无情的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无奈,表现得淋漓尽致,让人喟叹不已。同样的对于生命的哲思,张若虚也曾在《春江花月夜》中提出: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”正是有了这些对于自身与宇宙的思索,才能让我们冲破人生的狭隘,去真正的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,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。 “阴晴圆缺都休说,且喜人间好时节。好时节,愿得年年,常见中秋月。”正是有了古人笔下或绰约妩媚,或皎洁清幽,或惆怅哀怨,或恢弘磅礴,或柔情似水,或凄冷悲凉的诗词意象。才使得月亮在我们心中不再是一个荒芜的星球,凄凉的的荒地,冰冷的石头,而是一个可以为我们提供慰藉和信念的精神家园、灵魂栖息地。
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(昆明赛区)
读《弟子规》随笔
教师投稿
124次阅读
周丽梅 云南省 昆明市 五华区 普吉小学 6(1)班
学校最近开展了“建书香校园,做文雅之人”活动,首先从诵读《弟子规》开始。每天统一十分钟的教师领诵、师生共读;每周安排背诵内容,周一全校展示,有全校齐诵、班级背诵、个人背诵等方式;每位老师以《弟子规》作为书法练习内容。如今,诵读《弟子规》已经成为了师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乐趣。 平时自己主要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,虽然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但以前确实没有好好的去读一读祖先留下的这些经典。通过这样的活动,让我从《弟子规》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感悟到了古训的深刻内涵,整个人的境界都提升了不少。 《弟子规》的总序是“弟子规,圣人训。首孝弟,次谨信。泛爱众,而亲仁。有余力,则学文。”我对照着衡量了一下自己,觉得这些方面自己还是做得比较好的——言行举止做到小心谨慎,对人讲信用;和同事、朋友和睦相处,为别人着想,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,关爱他们。反省自己,跟古人相比,自己确实还有一些差距。 “首孝第”。在古人的眼中,孝顺父母是摆在第一位的。我是独生子女,从小父母就十分溺爱,对我说话都是和蔼可亲,从来舍不得骂我。我也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,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不错,喜欢做家务,是全部亲戚公认的好孩子。自从我也当了母亲后,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我发现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,但对奶奶说话很没有礼貌,有时对我也会语气很强烈。我每次都告诉孩子要尊敬奶奶,但都没有起色。我反思了原因,是自己平时对母亲说话的语气不好,经常会习惯性地用埋怨的语气去说母亲,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随了我。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养成这个习惯的,每一次不经意地说出口后就非常的后悔。母亲已经62岁了,但每天种菜、卖菜贴补家用,还要帮我们接孩子、做饭、洗碗、拖地……每天忙得精疲力竭,却得不到我们的一句暖心的话语,反而是孙子的不尊重,女儿不经意的埋怨,但她却毫不在意,任劳任怨履行着一位母亲的伟大职责。想到这些,我不禁潸然泪下,为什么,我都做了妈妈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不孝顺呀。要是小时候读过《弟子规》,我就不会这样了。真的是该好好学学《弟子规》中“首孝第”的内容了。 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,从言行举止上孝顺父母,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,让孩子和我一起读《弟子规》,让他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。 当然,还有许多的国学经典,它们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粹,是我们泱泱大国的灵魂,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,我们要诵读国学经典,传承中华文化。
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(昆明赛区)
读《史记》谈追梦
教师投稿
639次阅读
董敏 云南省 昆明市 五华区 长春小学 3(1)班
读《史记》谈追梦 其实没有山穷水尽,亦没有柳岸花明,人生路途亦是如此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人生路途就犹如这眼前的千山万水,欵乃一声,便无力回旋,梦就好比,那青山绿水,不曾变故;心有多高,定不负青山;梦有多远,亦不负黄河。或许将来梦会草草收场,惨淡徒劳,可惜有了这一路风光,这一生便可自成景致。 “寻梦,撑一支长篙在青草更青处漫溯”梦在远方,追梦亦在脚下。从古至今,中华上下5000年之历史峥嵘岁月记千载沧桑。自上古时期到现如今,历史岁月中留下的多少为追梦而愤慨的人。汉代司马迁发愤书写《史记》的故事被传颂千年之久。一度成为世人的茶余饭后的谈资。不说别的单单从某"孤注一掷‘’的书写《史记》来说,这何尝不是一种执着追梦的方式。人生路慢,就好比那永远走在前的明天,追赶其前进的步伐,或许依然成为现实,梦亦如此,纵使无那愤慨之魄力?也应有追逐之雄心。那司马迁下定决心书写《史记》也因拥有一颗敢于追逐的心。不负青山,不负绿水,更不服追梦的初心。追梦是一种强烈的欲望。在那恰当的机会以及恰当的方式方将欲望转变为现实。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″自我为中心的崇高境界,或许就会与其背道而驰,也更为合适的则是″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″雄伟气魄,纵使无那“秦王扫六合"的英雄气慨,却不能少了像司马迁这样的政客写史书时的执着。追梦的心自是不可少。梦无大小之分,亦无大小之别。追梦,做一个梦的主导者,扬帆前行时,那一位紧握把手的人,不再为之被动。 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”这是出自于谦《石灰吟》中的名句。追梦的途中若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,相信梦不会远,梦就在脚下,轻轻的一跨,亦可到达彼岸。没有去追梦的人往往是一种倚老卖老之辈,相信没有人甘做那样的人。那或许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只选择更好而不是静坐观景,眼前的景永远不可能是那样般花团锦簇,也终会有繁花落尽之日,不要待那一刻来临时再慨叹,早有一刻,去追梦,去改变。相信会在另一个地方寻找那一份不一样的壮丽风景。亦记否梦不是言下论,它是须躬于行的。
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(昆明赛区)
正在努力加载
回复:
提交回复
APP下载